癌症是全球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急需探索新的治疗方案。近年来,细胞外泌体已被证明为一种潜在的癌症疗法。其中,外泌体作为具有免疫原性和分子转移等功能的细胞源性纳米囊泡,为癌症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然而,多项研究表明,不同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具有不同的治疗效果。外泌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包括但不限于抑制或促进免疫反应的开始,调节分子信号通路的功能,以及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唐海林教授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教授团队介绍了外泌体和癌症的关系,总结和评估利用外泌体包裹外源载体促进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对该领域研究未来方向的建议,相关成果以“Recent advances in exosome-based immunotherapy applied to cancer”为题发表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DOI: 10.3389/fimmu.2023.1296857)。
外泌体作为细胞衍生的纳米囊泡,由于其免疫原性和分子转移功能,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具有潜在用途。目前研究发现,外泌体与癌症之间的联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肿瘤微环境是外泌体改变肿瘤发生和进展的一种途径;外泌体可以影响
肿瘤的耐药性;外泌体与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系统的调节之间存在显著联系。
图1外泌体的免疫刺激和抑制作用该图显示了外泌体的基本结构以及多种细胞释放的外泌体调节荷瘤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功能。MHC,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ICAM, 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CTLs,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Tregs, regulatory cells, TDEs, tumor cell–derived exosomes.该文章首先阐述了肿瘤细胞衍生外泌体(TDE)的免疫抑制功能和治疗方法,鉴于TDE可传递多个免疫抑制信号,阻碍T细胞增殖并对肿瘤免疫产生影响,它可以用作癌症的生物标志物,从而表明癌症的进展以及治疗的结果。此外,树突状细胞(DC)可以分泌诱导抗癌反应的外泌体,使其成为DC疫苗的理想抗原,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外泌体还可以利用其稳定的膜结构和脂质成分用于装载药物,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可作为肿瘤的分子诊断标志物,使用纳米颗粒平台运输miRNA可用于疾病和肿瘤的靶向治疗。还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MSC)衍生的外泌体与化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放疗和免疫治疗的癌症耐药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但基于外泌体的癌症免疫治疗仍不成熟,仍需更大规模、多中心和长期的研究。外泌体的生物安全性也存在挑战,如何提高体内外泌体稳定性也是一大重要挑战,临床使用需要长期监测平台,更完善的评估系统和准则有待出台。尽管存在困难和挑战,但基于外泌体的癌症免疫疗法仍然很有希望。中山大学的谢锦东,郑子涵,陀聆是该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成和中山大学的邹宇田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成都中医药大学开放研究基金的支持和中国西南地区特色中药资源系统研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参考文献:Recent advances in exosome-based immunotherapy applied to cancer. Front Immunol. 2023 Nov 7;14:1296857. doi: 10.3389/fimmu.2023.1296857. PMID: 38022585; PMCID: PMC10662326.
外泌体资讯网 Front Immunol|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唐海林/成都中医药大学彭成:外泌体包裹外源载体增敏肿瘤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