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Rev Mater】综述:细胞外囊泡-基质相互作用 研究 2024-03-12 22:08 来源: 【Nat Rev Mater】综述:细胞外囊泡-基质相互作用已关闭评论 2细胞外基质(ECM)是由各种生物分子和生物物理成分构成的网络结构,对细胞功能至关重要,也是生物组织的主要非细胞成分。组织是活性粘弹性材料,其性质可以根据病理生理条件而改变。ECM可以直接作为组成部分来决定组织的流变性质,也可以通过机械传导产生的收缩力和张力来间接影响细胞重塑ECM的能力。了解ECM如何重塑以及组织的物质性如何动态控制将需要基于生物材料的策略,以研究细胞分泌因子和聚合物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前使用纯化的ECM蛋白质进行的研究强调了聚合网络在决定组织完整性所必需的流变性质方面的作用,例如应变硬化。迄今为止,用于引导细胞功能的合成ECM的工程化努力主要集中在控制聚合网络的交联,以调整弹性、粘弹性和可塑性。然而,去细胞化组织的分子分析研究表明,可溶性蛋白质紧密结合到纤维ECM网络。细胞可以直接分泌可溶性蛋白质,但它们也可以将分子包装成纳米级介质并分泌出来,特别是在脂质膜包裹的囊泡中,称为细胞外囊泡(EVs)。几十年前,通过电子显微镜研究在ECM中发现了EVs的存在,这些EVs与囊泡介导的矿化有关,但ECM结合的囊泡在其他组织中直到最近才被记录。该综述对EV-ECM相互作用进行了全面的回顾。首先调查了不同细胞分泌的纳米级介质的当前知识。然后,详细阐述了膜转运在EV生物发生中的作用及其由ECM调节的机制,这是细胞如何利用生物过程产生和分泌纳米级介质的关键示例。研究了EV-ECM聚合物相互作用的生物分子和生物物理决定因素,并强调了将EV与工程水凝胶接口的最新进展,作为一种生物学启发的策略,通过控制EV的输送或保留来促进组织再生。鉴于从细胞中获取EV的重要性,还回顾了控制细胞产生EV的生物材料设计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将EV作为水凝胶基材料的基本结构元素的未来研究领域,以更好地复制健康和疾病机制,并开发一类新型的生物学启发材料。该综述的主体内容包括:细胞分泌的纳米级介质、ECM中EV生物发生机制、脂质膜运输、ECM的生物物理调节、EV和ECM网络之间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EV-ECM网络生物物理相互作用、EV生物物理特性、ECM生物物理特性、将电动汽车与工程材料连接起来、受控地将EV释放到宿主、增加水凝胶内EV保留的策略、基于材料的细胞培养策略控制细胞EV分泌、展望。图1、细胞分泌的纳米尺度介质。细胞分泌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尺度介质。一般来说,这些介质被分为脂质膜结合的细胞外囊泡(EVs)和非囊泡型细胞外纳米颗粒(NVEPs),可以通过差异性超速离心法基本上分离出来。凋亡体和微囊泡是大型(>200 nm)的EVs,通过膜出芽产生。最近描述的大型EVs与特定的生物过程相关,包括ectosomes、迁移体和丝状突起来源的囊泡。外泌体属于小型(<200 nm)EVs的一个亚群,起源于多囊体内的腔泡,当多泡体与细胞质融合时释放。除了外泌体,小型EVs还包括其他亚群,包括含有阿雷斯蛋白结构域1(ARRDC1)的微囊泡(ARMMs)和细胞外基质(ECM)结合的囊泡。NVEPs,包括exomeres和supermeres,通常比EVs小(<50 nm),可以通过额外的超速离心步骤分离出来。ILV,腔泡内囊泡;PS,磷脂酰丝氨酸。 图2、细胞外囊泡(EV)在细胞外基质(ECM)中的生物发生机制。细胞外囊泡(EV)的生物发生与脂质-膜转运过程以及调节此过程的细胞外基质(ECM)中的物理化学因素密切相关。脂质微团作为多囊体体(MVBs)的前体,通过提供胆固醇和鞘脂等脂质来发挥作用。胆固醇介导内体分选复合物的招募,而鞘脂则诱导负曲率以形成内腔囊泡(ILVs)。在脂质微团的内吞作用期间,膜的丧失可以通过MVB融合期间膜的增加来抵消,从而平衡膜张力。当ECM较软时,脂质微团,包括洞窟小泡,更容易形成,因为它们不用来对抗机械应力。在这种情况下,脂质微团可以包装一些ECM分子,这些分子被运送到MVB并通过外泌体释放。此外,软ECM上的细胞中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较稀疏,从而促进了MVB融合和外泌体释放。ECM还提供了促进EV释放的化学信号,包括氧气张力、pH值和激活细胞内钙水平的信号分子。图3、EV与ECM之间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多种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可以决定细胞外囊泡(EVs)是否与细胞外基质(ECM)结合或从中释放出来。二硫键可以在EV膜蛋白的半胱氨酸基团与ECM蛋白的半胱氨酸基团之间形成,并且根据组织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和外源酶的可用性而可逆。此外,脂质分子与EV膜蛋白和ECM蛋白之间可以形成共价键,如Schiff碱基或Michael加合物。EVs还可以通过EV膜上的磷脂酰胆碱或磷脂酰丝氨酸等负电荷的物质与ECM之间的正电荷氨基酸(例如来自肝素结合区域的精氨酸或赖氨酸)之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图4、EV在细胞外基质中运输的生物物理机制。在某些条件下,细胞外囊泡(EV)可以轻松地通过纳米多孔网络运输,而不依赖于聚合物降解或对流。EV含有一组独特的脂质,可以使EV变形。EV通过水通道蛋白流动水的能力使它们能够在网络中变形,从而帮助它们抵抗渗透压的变化。除了EV变形性之外,细胞外基质交联可能需要可逆,以便EV与交联结合并在运输过程中重新排列网络。 图5、控制EV释放的生物材料策略。细胞外囊泡(EV)的释放可以通过扩散或侵蚀机制来控制。EV可以从部分交联或粘弹性水凝胶中扩散出来。热敏交联可以用来调节水凝胶中EV的扩散,其作为温度函数。为了更完整地局部释放EV,可以通过水解降解或对外部刺激的条件性反应来实现水凝胶网络的侵蚀。导致EV通过水凝胶网络的侵蚀释放的外部刺激可以分为取决于宿主组织条件的刺激,例如pH和酶的存在,以及使之能够按需释放的刺激,例如光。每个类别都显示了具体的示例。MMP,基质金属蛋白酶;PEG,聚乙二醇。图6、促进外泌体保留的生物材料策略。在生物材料中引入外泌体(EVs)与聚合物网络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有助于保留EVs,以招募和在局部编程细胞。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一般性的,例如静电相互作用、亚胺键合和点击化学(例如,通过代苯环辛炔(DBCO)-偶氮共价键)来适应不同类型的EV亚群。相反,将分子序列引入聚合物网络,例如与整合素结合的粘附肽,可以捕获特定的EV亚群,从而引发特定的生物学反应。参考文献:Debnath K, Heras KL, Rivera A, Lenzini S, Shin JW. Extracellular vesicle-matrix interactions. Nat Rev Mater. 2023 Jun;8(6):390-402. doi: 10.1038/s41578-023-00551-3. Epub 2023 Mar 17. PMID: 38463907; PMCID: PMC10919209.外泌体资讯网 【Nat Rev Mater】综述:细胞外囊泡-基质相互作用 ECM 细胞外囊泡 细胞外基质上一篇:Cell Stem Cell丨线粒体NADPH-胆固醇轴调控细胞外囊泡生成并决定造血干细胞命运相关文章【Eur Heart J】综述:细胞外囊泡作为心脏药物递送的载体【Nat Biomed Eng】细胞外囊泡整合逆转录病毒样衣壳,用于增强mRNA的包装并系统性递送至神经元中【Nat Metab】肝脏细胞外囊泡通过器官间通讯改善全身血糖控制【Adv Mater】上海交大高小玲等:自刺激释放水凝胶增强MSC-EVs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效果【Nat Nanotechnol】上海交大高小玲团队:小胶质细胞EVs参与有机和无机纳米颗粒的脑内清除【Nat Nanotechnol】程柯团队:可吸入细胞外囊泡递送IL-12 mRNA治疗肺癌并促进全身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