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研究 › Int J Surg|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赵咏芳:外囊泡应用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有证据

Int J Surg|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赵咏芳:外囊泡应用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有证据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微观结构破坏和骨折风险增加。细胞外囊泡 (EVs) 在骨质疏松症发生和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引起了广泛关注,基于外囊泡的治疗显示出巨大的前景。与传统的骨质疏松症药物相比,EVs具有天然性、选择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

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赵咏芳教授团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杂志上发表题为The existing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 review的综述论文,全面概述了天然和工程化EVs在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并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第一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中医骨伤博士研究生耿子翔,通讯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赵咏芳教授。

图片1

文章指出,邻近组织或远端器官释放的 EVs 会影响骨稳态的调节,这种调节是通过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和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的。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是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焦点。成骨细胞作为终末分化细胞,负责骨形成,而骨髓基质含有能够分化成各种间充质谱系细胞的多能细胞,包括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等。因此,源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 EVs 在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2

骨质疏松症外囊泡的内容物改变情况

文章深入分析了来自干细胞、肌肉、血清、牛奶、植物和其他来源的EVs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尽管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对骨质疏松症有一定影响,但其产量低、功能有限、生物活性不稳定一直是阻碍其实际应用的限制。近年来,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构建工程纳米囊泡来实现外泌体的大规模生产和精确靶向递送。基于外泌体的机制,其功能增强主要通过两种策略来实现:表面修饰和功能分子封装。表面修饰涉及在EVs表面设计功能性配体以靶向受体细胞并激活免疫,而分子封装是将特定的小分子药物、核酸和蛋白质加载到EVs中,将它们转化为用于治疗递送的功能载体。

图片3

不同来源外囊泡在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

此外,文章针对EVs的异质性、多样性、安全性、选择性、大规模提取与保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基于EVs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巨大潜力和前景,然而距离临床应用仍有较长的路程。

参考文献:

Geng Z, Sun T, Yuan L, Zhao Y. The existing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a review. Int J Surg. 2025 Mar 14. doi: 10.1097/JS9.000000000000233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085758.

外泌体资讯网 Int J Surg|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赵咏芳:外囊泡应用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现有证据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