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2022年新增病例达248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80%-85%。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手段不断进步,但耐药性、复发转移和严重副作用仍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外泌体(Exosomes)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成为肺癌诊疗领域的研究焦点。外泌体由细胞分泌,携带蛋白质、核酸(如miRNA、circRNA)和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关键媒介。它们不仅参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和免疫逃逸,还因其高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长循环时间和可工程化修饰等特点,被赋予“天然药物递送载体”的潜力。
浙江大学彭丽华团队于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的综述“Revolutionizing lung cancer treatment: harnessing exosomes as early diagnostic biomarkers, therapeutics and nano-delivery platforms”系统总结了外泌体在肺癌诊断、治疗及药物递送中的最新进展。彭丽华团队硕士生肖琦瑶为第一作者,彭丽华教授为通讯作者。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外泌体的生物发生机制
外泌体的形成是一个高度调控的过程。它们起源于细胞内吞系统,通过ESCRT(内吞体分选转运复合体)依赖机制生成。具体而言,细胞膜内陷形成早期内体,随后发育为多泡体,最终与质膜融合释放外泌体。这一过程涉及多种蛋白复合物(ESCRT-0至ESCRT-Ⅲ)和辅助蛋白(如Vps4)的协同作用。成熟的外泌体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表面富含CD9、CD63等四跨膜蛋白,内部则携带蛋白质、核酸(包括mRNA、miRNA、circRNA等)和脂质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这种独特的组成使其成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媒介,能够通过受体-配体相互作用、膜融合或内吞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图1 外泌体的结构、生物发生和细胞摄取机制
二、外泌体在肺癌中的病理学特性
在肺癌微环境中,外泌体通过促进肿瘤生长、转移、免疫逃避和化疗-放疗抵抗在肺癌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一方面,肿瘤源性外泌体通过传递致癌性miRNA(如miR-96、miR-21-5p)和circRNA(如circSATB2),促进肿瘤增殖、转移和化疗耐药。例如,低氧诱导的外泌体miR-23a可通过靶向脯氨酰羟化酶PHD1/2,增加HIF-1α在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积累,从而促进肺癌血管生成。另一方面,外泌体还参与免疫逃逸过程,如NSCLC来源的外泌体PD-L1可抑制T细胞功能,而含有EGFR的外泌体则能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帮助肿瘤逃避免疫监视。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外泌体在肺癌进展中的核心作用,也为开发新型诊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图2 外泌体的对于肺癌的病理学研究示意图
三、外泌体作为治疗手段的应用前景
基于对外泌体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理解,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治疗策略:
1)作为诊断标志物:在诊断领域,外泌体作为“液体活检”的核心工具,展现出高稳定性、无创性和动态监测的优势。例如,血液外泌体中的miR-200b-3p和miR-3124-5p已被证实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2016年,外泌体诊断推出了开创性的液体活检产品ExoDX Lung,通过从血液样本中分离和分析外泌体RNA,能够敏感、准确和实时地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EML4-ALK突变,从而凸显了这种潜力。
图3 外泌体作为肺癌的有效诊断工具
2)作为治疗性天然药物:外泌体作为治疗手段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使其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中,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各具特色: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能够传递调节细胞行为的调控信号,具有相当的多功能性,特别是在癌症治疗干预领域。基质细胞源性外泌体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发挥治疗作用,如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通过miR-193a/LRRC1轴抑制肿瘤进展;植物源性外泌体则因其天然来源和低毒性优势,通过多种机制如调控细胞周期、诱导凋亡等发挥抗肿瘤效应,如鸦胆子、生姜、柠檬等可以通过递送miRNA或激活凋亡通路(如TRAIL)发挥优异的抗肿瘤作用。
3)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外泌体的天然靶向性和载药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通过工程化改造,外泌体可高效装载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核酸药物(如IL-12 mRNA)等,并实现靶向递送。例如,雾化吸入的CAR-T细胞外泌体/紫杉醇复合物在肺癌模型中显示出显著疗效,工程化外泌体(如表面修饰IRGD肽或负载IL-12 mRNA)进一步增强了其肿瘤靶向性和免疫激活能力。
截至2024年8月,全球已有89项外泌体相关癌症临床试验,其中18项聚焦肺癌,涵盖诊断、疗效预测和免疫治疗。例如,基于树突状细胞外泌体(Dex)的疫苗联合化疗已进入II期试验阶段。外泌体凭借其“多面手”特性——既是疾病标志物,又是治疗剂和药物载体——正在重塑肺癌诊疗范式。未来研究将聚焦于工程化改造(如表面配体修饰)、联合疗法(如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用)及临床标准化(如分离与质控规范)。随着技术进步,“外泌体作为临床药物的时代已近在咫尺”,有望成为肺癌个性化治疗的“明日之星”,为患者带来更高效、低毒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Revolutionizing lung cancer treatment: harnessing exosomes as early diagnostic biomarkers, therapeutics and nano-delivery platforms. J Nanobiotechnol 23, 232 (2025). https://doi.org/10.1186/s12951-025-03306-0
外泌体资讯网 J Nanobiotechnol|彭丽华教授团队|肺癌治疗革命:利用外泌体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治疗方法和纳米递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