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慢性肠道炎症和肠屏障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疾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如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可缓解症状,但疗效有限且复发率高,因此亟需新的治疗策略。益生菌因其调节肠道菌群和维持屏障稳态的作用,被认为是IBD管理的潜在方案。然而,特定益生菌在IBD治疗中的疗效仍存在不确定性,关键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细菌胞外囊泡(BEV)因其在细菌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关键作用受到关注,这些纳米颗粒在胃肠道内表现出较高稳定性,能够有效抵抗消化酶降解,并易于被宿主细胞吸收。研究发现,益生菌来源的BEV具有抗炎、抗氧化及免疫调节特性,为IBD的纳米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025年3月25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郑磊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IF:10.6,中科院一区)杂志上发表题为“Reducing Severit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rough Colonization of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and Its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lease”的研究论文(),揭示植物乳杆菌胞外囊泡(L. plantarum-EVs)用于结肠炎模型的疗效和内在作用机制,为结肠炎治疗提供了新的微生物来源策略。该研究由博士后吴媛媛、博士生李迁贝和硕士生黄馨玥、杨超群为共同第一作者,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司徒博教授、欧子豪博士后等为共同通讯作者。
研究团队发现,IBD患者的肠道菌群中L. plantarum显著减少,补充L. plantarum或L. plantarum-EVs可缓解小鼠模型中的IBD症状。L. plantarum-EVs通过mPTP-CytC-Caspase-9-Caspase-3通路介导的肠上皮细胞凋亡抑制。此外,西瓜能够促进植物乳杆菌的生长及BEVs的分泌,进一步增强其治疗效果。
图1L. plantarum-EVs减轻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
图2L. plantarum-EVs通过mPTP-CytC-Caspase-9-Caspase-3通路介导的肠上皮细胞凋亡抑制
图3 研究概述示意图
总之,该研究强调了L. plantarum-EVs在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方面的临床意义,并将其定位为基于纳米颗粒的IBD治疗潜在候选物,同时揭示西瓜可作为一种独特的协同策略,提高BEVs的治疗有效性,说明了饮食-后生元轴在缓解结肠炎调控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Reducing severit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through colonization of 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 and its extracellular vesicles release.J Nanobiotechnol, 23, 227 (2025).
外泌体资讯网 J Nanobiotechnol|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郑磊教授团队:植物乳杆菌定植及其胞外囊泡释放减轻炎症性肠病严重程度